教职工理论学习材料
2021年第9期
必威betway中文版党委编 2021年11月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 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4. 中共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巡察工作实施办法(试行)
5. 安徽师范大学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工作方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7人,候补中央委员151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一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民生保障有效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有效,战胜多种严重自然灾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成功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全会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需要。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全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个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会提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全会提出,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会强调,在这个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全会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全会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全会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政治建设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在社会建设上,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人民军队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全会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全会提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全会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做到难不住、压不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全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全会认为,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坚信,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李克强
(2021年11月3日)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刚才,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顾诵芬院士、王大中院士和其他获奖代表颁了奖。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们党追求真理、崇尚科学,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尊重关心科技工作者。新中国科技事业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经过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拼搏奉献、勇攀高峰,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篇章。去年以来,无论是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沿,还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线,科技工作者都洒下了辛劳汗水、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迸发巨大活力,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广泛激发社会创造潜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我们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经济质量效益需要创新引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要靠科技支撑。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着力打造协同高效、能打硬仗的科技“尖兵”,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继续推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改革项目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英雄不问出处。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者都有机会一展身手。
我们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的根扎得越深,科技创新之树就越枝繁叶茂。国家财政要大幅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强化长期稳定支持,通过税收激励等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基础研究离不开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也需要着眼解决实践中的科学难题。要推动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有机结合,形成基础研究支撑技术突破、应用需求牵引源头创新的良性循环。支持基础研究要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要尊重科学规律,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要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支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我们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创新活跃,发展才有持久动力。要制定更多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完善和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大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在协同互促中释放乘数效应。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空间大、应用场景多、需求升级快的优势,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快车道。
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要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既要在完善政策、建章立制方面持续用力,更要确保政策落实不打折、不走样,切实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落实责任制,确保各项下放权责接得住、管得好。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科技奖励制度,精简数量、提高质量,继续为“帽子热”降温,让原创水平高、应用价值大的成果获得应有激励。我国有9亿劳动力、2.2亿人受过高等教育,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土壤和生态环境,让更多双创主体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青年是科技发展的希望所在。要用心培养、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人才,坚决摒弃重资历轻能力、重显绩轻潜力等不合理做法,倡导良好学风、崇尚真才实学,促进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我们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在扩大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展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公共卫生、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向世界分享更多创新成果、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发展为全球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要面向全球科技资源打造强大引力场,支持各国科学家围绕全球性问题挑战开展联合研究,热忱欢迎更多海外人才来华实现创新梦想。
同志们,朋友们,新征程赋予科技事业新使命,呼唤科技工作者新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珍惜荣誉、不负重托,砥砺前行、奋发有为,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更大进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求是》杂志评论员
思想就是力量,先进的思想必定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必定与伟大的实践相互促进。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十九大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阐述,科学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言简意赅的表述,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标明了这一光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在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我们党是一个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必将自觉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历史决议这种形式,从而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坚定信心、开创未来,对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对推动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同各种政治力量和困难挑战的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变化着的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实践永无止境,探索永不停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恩格斯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观点,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决议》还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并重点概括了其中的原创性的理念和思想。比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比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还比如,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强领导核心的确立,总是与科学思想的指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党的七大,正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逐步形成,党才能更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和进行理论思考。毛泽东思想不断发展成熟,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从而使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逐渐赢得崇高威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将“两个确立”写入《决议》,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得出的郑重历史结论。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一百年,我们党向人民、历史交出了优异的答卷,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新的征程上,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更加需要思想的力量、理论的指引。
历史反复证明,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力量;科学理论指引的事业,才拥有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新的征程上,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认识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历史意义,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政治自觉,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恩格斯说:“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高度自觉自信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定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一定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中共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巡察工作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强化党内监督,规范校内巡察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以及安徽省《关于省直单位党组(党委)开展巡察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党委建立并实行巡察制度,在一届任期内对院级党组织、二级单位实现巡察全覆盖。
学校党委承担巡察工作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 巡察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第四条 巡察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坚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五条 巡察工作实行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党委巡察办公室组织协调、巡察组具体实施、其他单位积极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六条 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巡察工作。由学校党委常委会审定巡察工作制度、规划、年度计划和巡察工作方案,听取巡察工作情况汇报,审定巡察反馈意见,研究巡察成果的运用,决定巡察工作相关重要事项。
第七条 成立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巡察工作,向党委负责并报告工作。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组织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学校纪委书记担任,成员由学校办公室、纪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巡察办公室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
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学校党委有关决议、决定;
(二)审议巡察工作制度、规划、年度计划和巡察工作方案;
(三)审议巡察组组成人员名单;
(四)听取巡察组工作汇报,审议巡察反馈意见;
(五)对巡察组进行管理和监督;
(六)研究提出巡察工作成果的处置意见和建议;
(七)向学校党委常委会报告巡察工作情况;
(八)研究处理巡察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八条 成立党委巡察办公室(以下简称“巡察办”),作为学校党委工作部门及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承担组织协调、指导督导、服务保障工作职责,负责处理巡察工作的日常事务。
巡察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向学校党委和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传达贯彻学校党委、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
(二)承担政策研究、巡察制度建设等工作;
(三)拟定巡察工作制度、规划、年度计划和巡察工作方案;
(四)拟定巡察组组成人员名单;
(五)统筹、协调、指导巡察组开展工作;
(六)对巡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监督和管理;
(七)对学校党委和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决定的事项进行督办,对被巡察党组织、单位整改情况进行督查;
(八)向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报告有关工作;
(九)办理学校党委和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学校党委根据巡察任务组建巡察组,承担巡察任务。巡察组向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巡察办的指导。
巡察组一般由6-8人组成,设组长、副组长。巡察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一次一授权。
巡察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党委巡察工作安排,深入被巡察单位,执行巡察任务,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情况;
(二)巡察结束后,撰写巡察报告,拟定巡察反馈意见建议稿;
(三)做好巡察档案整理并向巡察办进行移交;
(四)对巡察中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及时向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报告;
(五)向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巡察情况,并经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党委常委会同意后向被巡察单位反馈巡察意见;
(六)承担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 巡察组成员由巡察办会同组织部根据巡察任务提出组成人员建议,报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选配巡察组成员,必须突出政治标准,把巡察岗位作为发现、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在巡察进驻了解情况阶段,巡察组成员原则上应脱离原岗工作。参与巡察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依法办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四)熟悉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党务工作和相关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沟通协调、文字综合等能力;(五)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要求。
选配巡察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和轮岗交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一)被巡察单位为本人所在或原工作、学习单位的;(二)与被巡察单位的中层领导人员有亲属关系的;(三)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四)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履职的。
第十一条 建立巡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
巡察办根据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意见,结合实际需要,牵头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讨论巡察有关工作。参加联席会议单位包括学校党委工作部门、纪委办公室、有关职能部门。
巡察办协调有关部门向巡察组通报与被巡察单位有关的问题线索;根据巡察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通报移交巡察中发现的问题线索。
第三章 巡察内容和方式
第十二条 巡察工作的对象为院级党组织、二级单位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以及学校党委确定的其他巡察对象。
第十三条 巡察工作坚守政治巡察职能定位,紧扣被巡察党组织、单位职责,紧盯被巡察党组织、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监督检查:
(一)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安徽省委以及学校党委重大决策部署情况。重点监督检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情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两个维护”情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情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批示指示、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学校其他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等情况。
(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情况。重点监督检查二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情况;执行纪律与廉洁教育,领导干部遵守纪律和廉洁从政,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情况;加强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安徽省委三十条及学校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三)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情况。重点监督检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情况;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班子职能作用发挥,干部担当作为,班子议事制度落实情况;执行选人用人标准和纪律,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情况。
(四)落实省委巡视、综合考核、审计以及校内巡察、审计等监督发现的问题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的问题整改情况。重点监督检查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情况以及整改实效和长效机制建立情况。
(五)学校党委要求了解和监督检查的其他情况。
第十四条 巡察组严格按照巡察规定开展巡察,严守职责边界,不干预被巡察单位正常工作,不履行执纪审查职责,不对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作个人表态。
第十五条 巡察组驻点工作时间一般为2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巡察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开展工作:
(一)听取被巡察党组织、单位的工作汇报或专题汇报;
(二)与被巡察党组织、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干部群众进行个别谈话;
(三)受理反映被巡察党组织、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其他相关人员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等;
(四)调阅、复制有关文件、档案、会议记录等资料;
(五)召开座谈会;
(六)列席被巡察党组织、单位的有关会议;
(七)进行民主测评、问卷调查;
(八)提请有关部门或单位予以协助;
(九)深入教室、宿舍等一线调查了解;
(十)学校党委批准的其他方式。
第四章 巡察工作程序
第十六条 每轮巡察前,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党委决策部署,制定巡察工作方案,确定巡察对象、主要任务、巡察组组成、巡察组组长授权任职及分工、时间安排和纪律要求等,报学校党委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巡察进驻前,巡察办组织开展动员部署和工作培训,协调纪检监察、组织、宣传、人事、财务、审计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向巡察组组长通报有关情况。
第十八条 巡察组进驻后,向被巡察党组织、单位通报巡察任务,明确巡察要求,按照规定的工作方式和权限,开展巡察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听取巡察组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及时了解掌握情况,研究解决重要问题。
第十九条 巡察结束后,巡察组整理巡察全过程资料,于巡察结束5个工作日内,报送巡察办立卷归档。
巡察了解结束5个工作日内,巡察组形成巡察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巡察报告要建立底稿制度。
对党风廉政建设、内部治理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听取巡察组的巡察情况汇报,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巡察组根据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意见修改完善巡察报告后,向学校党委汇报巡察情况。
第二十条 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同意后,巡察组向被巡察党组织、单位分层次分范围反馈巡察情况,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
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派有关人员参加巡察反馈会。
第二十一条 被巡察党组织、单位收到巡察组反馈意见起10个工作日内制定整改方案,建立台账,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并在2个月内将集中整改进展情况报告报送巡察办。被巡察党组织、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落实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
第二十二条 根据需要,巡察办应当采取适当方式,了解和督促被巡察党组织、单位整改落实工作并向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学校纪委、组织部应把督促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
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可以直接听取被巡察党组织、单位有关整改情况的汇报。
第二十三条 对巡察发现的问题和线索,经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作出分类处置决定后,依据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移交:
(一)对领导干部涉嫌违纪的线索和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移交学校纪委;
(二)对执行民主集中制、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移交组织部;
(三)其他问题移交相关单位。
相关部门收到巡察移交的问题或线索后,应当及时研究办理,并在1个月内将办理情况反馈至巡察办。
第二十四条 巡察结果和整改情况作为被巡察党组织、单位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巡察工作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及巡察整改情况由巡察办定期向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作为学校工作开展、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五条 巡察进驻、反馈、整改等情况,应当以适当方式公开,接受师生监督。
第五章 纪律与责任
第二十六条 学校党委和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加强对巡察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配合巡察工作。对领导巡察工作不力,发生严重问题的,或违反规定不支持配合巡察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参与巡察工作的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巡察工作纪律。巡察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对应当发现的重要问题没有发现的;
(二)不如实报告巡察情况,隐瞒、歪曲、捏造事实的;
(三)泄露巡察工作秘密的;
(四)工作中超越权限,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利用巡察工作的便利谋取私利或者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有违反巡察工作纪律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 被巡察党组织、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应当自觉接受巡察监督,积极配合巡察组开展工作。党员有义务向巡察组如实反映情况。
被巡察党组织、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对该单位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或者其他有关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隐瞒不报或者故意向巡察组提供虚假情况的;
(二)拒绝或者不按照要求向巡察组提供相关文件材料的;
(三)指使、强令有关单位或者人员干扰、阻挠巡察工作,或者诬告、陷害他人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不纠正存在的问题或者不按照要求整改的;
(五)对反映问题的干部群众进行打击、报复、陷害的;
(六)其他干扰巡察工作的情形。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安徽师范大学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
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总体方案》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学校评价改革,根据《安徽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设计、辩证施策,全面推进学校评价、教学评价、科研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的办学治校、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成长成才,归根结底都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
(二)坚持问题导向。从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坚持破立并举,把握好“破与立”“唯与不唯”的辩证关系,推进学校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坚持科学有效。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四)坚持统筹兼顾。增强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全面改”,从涉及教育评价的各个主体着手,分别设计改革举措,做到改革“全覆盖”;推动“系统改”,针对不同主体,分类设计、稳步推进。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领导组,全面领导、组织、统筹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胡朝荣
副组长:蒋家平、朱家存、陆 林、彭凤莲、周新发、
熊宇杰、任 永
成 员:曾黎明、谢超峰、王 刚、桑青松、朱为民、
周端明、刘晓宇、聂全高、席贻龙、徐 彬、
张德让、王爱民、汪 凯、马陵合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改革任务
(一)改革学校党委和行政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1.完善党委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体制机制。严格落实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调研,认真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联系基层制度,着力解决师生关心关切关注的问题。严格依照规定为师生上足上好思政课。
(二)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学校评价标准体系,将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健全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3.改进高等学校评价。积极接受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跟进学科评估指标和方式改革,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街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突出培养高质量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主动服务国家及我省需求,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改进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健全来华留学生培养办法。
(三)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4.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岗位聘任、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首要条件。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开展先进表彰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纳入教师教育培训内容,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持续加大师德失范行为的查处力度。
5.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落实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求,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落实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要求,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落实教授上课制度,明确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和未达到要求的处理办法。加强学校学报教学研究专栏建设。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教材奖励评选制度。制定教学成果奖培育制度,完善教学成果奖评选和激励机制。
6.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学院负责人年度述职要求,将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述职重要内容。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7.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突出重大科研成果、重要学术贡献、重大科研奖项在评价中的作用。
8.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得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
(四)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9.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实施办法,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10.完善德育评价。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德育形成性评价。
11.强化体育评价。坚持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深化体育教育俱乐部制改革,提升体育教育俱乐部覆盖面。
12.改进美育评价。探索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13.加强劳动教育评价。贯彻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掌握劳动知识技能,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实施劳动教育平时表现评价,建立劳动素养评价机制。
14.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开展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试点,完善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机制,配合做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探索建立与导师资格管理联动机制。
15.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新高考综合改革要求落实综合评价招生,推行招生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主动适应新高考改革。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和硕博连读招考制度。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
(五)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16.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完善人才评价选用标准,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实行人才分类评价,建立完善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17.促进人岗相适。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担起改革责任。各单位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强化责任担当,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
(二)精准把握改革精髓。围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任务,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精细准”,避免“一刀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
(三)积极营造改革氛围。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扩大辐射面,提高影响力。大力营造学校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确保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